第十七节:锒铛入狱(2 / 2)
最郁闷的要数专柜老板了。
早知如此,当初就该狠下心来,哪怕借钱也要把这批货全吃下去。
悔之晚矣。
短短四、五天时间,300多台随身听被抢购一空。
何平美滋滋地数着分到手的钞票,感叹道:“这走正道挣来的钱,花得就是大胆。”
杨昆在旁边计算着这次的收益,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
何平对法律法规了解不多,他却清楚地知道,这买卖跟正道生意可不怎么搭边。
要是相关部门较起真来,就算够不上走私、销脏,扣他个投机倒把的帽子还是不成问题的。
就像赵一民的下场那样。
被审查了半个多月之后,赵一民的问题终于有了结论。
在办案人员的谆谆善诱下,他对自己违反国家政策,纂改生产纪录,私下出售计划内产品牟利,以及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等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关于行贿、受贿等犯罪行为,由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予立案。
检察院方面在赵一民的批捕意见书上签了字,并决定择日向县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被一同带走调查的十几名厂办人员,除销售科科长涉案较深、予以批捕之外,其他人分别在批评教育、警告、罚款后被放了出来,女出纳因有“主动检举、提供关键证据”等重大立功表现,被免于追究刑责、无罪释放。
不为普通百姓所知的是,一段时间之后,县经贸委、轻工业局几位正副职主任、局长以及另外两位级别更高的官员先后或病退,或离职,或调职。
至于民间疯传的两起离奇失窃案,由于失主根本没按正规程序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就谈不上立案侦查,这件事就此不了了之。
而最令旁观者们津津乐道的两起当街鸣冤事件中,那位悲情丈夫领到了玻璃厂补发的一笔数目不菲的伤残补助金后,带着名声扫地的女出纳到外地谋生去了。
公安局大门外的警情公示栏里贴出了对另一起事件的处理公告,铁西派出所出警不当,执法方式粗暴,打人的临时工予以辞退,身为单位一把手,吴清江管理不严,负有领导责任,给予警告处分。
对刘素芬和胡凤兰等人冲击执法机关、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只字未提。
杨昆混在人群中看完公示后,跑到文具店里买了个小本本。
尝到甜头的何平问他什么时候再去南方,杨昆说先等等。
据他的观察,何平这个人很聪明,但不乱耍小聪明,而且守规矩、不贪心、识进退,可以长期共事。
就像这单生意,从进货、定价到销售各个环节,杨昆都是当着何平的面操作,连最后获利超过2万元的事实也明言相告,何平羡慕归羡慕,却不会眼红。
他所不知道的是,按杨昆和林老板私下达成的协议,每从他那里采购1台随身听,按进货价格高低,杨昆分别抽取10元到20元不等的返利。
就算何平甩开他单干,这笔返利也要算在杨昆的名下。
当然,人心隔肚皮,林老板会不会见利忘义,又或者何平会不会另找货源,这些没有发生的事情,不在杨昆考虑的范围之内。
他正在考虑的是,是就此改行,还是再做最后一单。
盘点了一下手头现有的资金后,他选择了后者。
他问何平,认识的人里面有没有懂电子原理的。
何平知道这么个人,叫刘学锋,二十四五岁,高中毕业,因为一只眼天生有点斜,不好找工作,自已学了点家电维修的基础知识,在影院旁边租了个小门脸,维修录音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杨昆找到刘学锋,说有桩买卖想找他帮忙。
市区和县城的中高档随身听市场已经被他硬行塞到了饱和程度,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需求量。
前两次南方之行,在林老板的仓库里,杨昆相中了一批三菨重工的分体式壁挂空调。
他特意看过生产日期和机型,输入电压是220v,应该是针对香港市场生产的老式机型,属于面临淘汰的产品,连遥控器都是用一根数据线连在室内机上的。
不过机器都是新的,质量也没问题。
他准备把这批空调吃下来。
按理说,夏天已经过去将近一半,现在卖空调不是最好的时机。
不过据杨昆的观察,本地家庭和单位目前安装的空调绝大多数是窗式机,噪音大、制冷效率低,而后世知名的几家国内专业空调生产厂商都刚筹建不久,目前的主打产品也以窗式空调为主,还不具备成批量生产壁挂式分体机的能力。
相对于商场内售价动辄上万的进口空调来说,只要价格合适,就肯定有市场。
他跑到邮局给林老板打了个长途,在电话里好不容易敲定了价格,出来一算电话费,脸都快绿了。
(昨夜跟朋友喝酒,醉得像条死狗,今天补更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