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都市言情 > 捡漏:我有一根鉴宝指 > 第一百零九章 工艺绝伦

第一百零九章 工艺绝伦(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篡宋灭元 界外记 人在斗罗,家父千道流 神雕之魔教教主 我之修仙 文娱高手 神武觉醒 我就是太平洋 这个前锋不正经 团宠公主三岁半

镶嵌装饰,富贵华丽。痕都斯坦玉器的表面不像中国玉器那样光洁平滑,或仅用阴线浮雕来作装饰,而是善用纤细的金丝或银丝将花纹的轮廓勾出,表现出器物的华丽。另外,痕都斯坦玉器上多镶嵌各种玻璃、宝石、金银片或玉片。这与中原传统人文的雅致意韵全然不同。

器物薄巧,工艺高超。痕都斯坦玉器采用水磨技术,通体玲珑薄透,鬼斧神工。大量玉碗、盘、杯等雕琢既细且薄,由外透过器壁能看清器内盛装的物质颜色,由内透过器壁能看到外壁上浮雕的各种花纹图案。这种新颖的玉器,由于胎体薄,拿在手上又轻又巧,有轻若浮云之感。正如乾隆皇帝称赞的那样:“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薄于纸更轻于铢”、“抚外影瞻内”。

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放在水上能飘动,不会沉入水中,故被人称为“水上飘”。

这种追求玉器薄胎、透明的工艺是痕都斯坦玉器的一大特色。这种薄胎雕刻工艺难度大,技术性强,因为薄胎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制作者在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

在古代,玉瓶类器物“掏膛”的手段是一门绝技,玉雕匠人需随着器物的形状,将实心的玉料掏空,器物壁身的厚度最薄的只有一两毫米。可见这种工艺的难度之高。

清宫所藏痕都斯坦旧玉器有两种,一种为当年输入,另一种为宫内工匠仿制。尽管乾隆皇帝认为痕玉“制薄如织,良工巧匠,非中原玉人所能仿佛也。”但是为满足自己的玩赏兴趣,仍然命造办处如意馆极力仿制。不过,仿制品多刻年款,被称为“西番作”。

从乾隆33年到嘉庆22年(1768—1817)的近50年间,各地向朝廷进贡了至少800件痕都斯坦玉器。同时,清廷的驻外大臣也购买了一些玉器进献给乾隆皇帝。痕都斯坦风格玉器因耗料且使用上容易毁损,因此乾隆晚期下旨停止制作。

清宫收藏的痕都斯坦玉器中最为精美者,均集中收藏于紫禁城乾清宫暖阁和圆明园殿座之中。由于乾清宫于乾隆归政前被一场大火烧得精光,乾隆用近60年的时间收藏下来的古玩和当时的艺术精品很大一部分被焚毁,之后又从各殿集中了一批精品,仍存放于重建后的乾清宫暖阁内。而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其中的痕都斯坦玉器自然也难幸免。

痕都斯坦玉器在清朝的宫廷中是非常名贵而特别的一种,用精美绝伦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痕都斯坦本为清代对北印度的称谓,而痕都斯坦玉器则泛称宫中所藏中亚等地区的玉器。有一种说法,“痕都斯坦”这个地名是乾隆亲自核定的。

由于乾隆皇帝非常爱玉,因此朝廷为制玉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君王。乾隆本人不仅收藏玉器,而且亲自参与鉴别,对于得到的珍贵之器,每每要题诗赞咏。根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亲自过问玉作的技术力量的选配,在他的直接倡导下,宫廷内许多画家为玉作进行图稿设计,使玉雕的艺术表现力得到高度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乾隆时代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玉雕作品,而且有些还借鉴了痕都斯坦玉的雕琢方法,使得玉器形制表现更加艺术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无限之黑暗武装 墨九 地府客栈 追夫系统 神念无敌 为圣 无敌战仙 论科学修仙的重要性 武侠之楚王 穿书之我有特殊的御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