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355.帝师(1 / 2)
笔趣阁 最快更新借贾修真 !
皇帝本想着等南诏王到了,还得探探口风,别到时候人家另有打算就不美道真等南诏王将到京时,他哪里还顾得上和亲的事。
你道为何?原来这南诏王竟是同林如海一同回京的!这还罢了,他还不住礼部预备的国君馆舍,非要住人林如海家去!这叫什么事儿?你们番邦不懂礼节,我们教你了你总得听吧?你如今不止自己不讲礼数,还抱着无知当武器,把我们这里的规矩也坏了,这算什么道理?!
朝上也是一片哗然,更有御使直谏,道林如海有勾结番邦之嫌,宜先押赴大理寺严加刑问。皇帝任凭各路奏章埋了龙书案,只不搭这茬,一时长安街上车马纷纷,一众人等盼着大朝日好好议一议此事。
却不知林如海人未抵京就经戴一鸣手递了一大本奏章上去,皇帝接了奏本,挑灯读至天明。待林如海一过津口驿,就有红衣内使迎了直往宫里去了。自德庆口一役,林如海失踪,生死难料,皇帝后将两淮盐运监察一职交巡抚暂代,却并无提及林如海的官职处置;因此此番林如海仍着旧日官服进宫面圣。
皇帝见林如海,未在正殿,却是在南书房。林如海宣入后,正行跪拜却让皇帝令人搀扶住了,并立时赐座。待得林如海坐定,皇帝挥退了殿中诸人,只留了信王并主管九洲商行的老太监在侧,才开言道:“先生的摺子,朕已经看过了。振聋发聩!如饮醍醐!急召先生进宫,实因个中诸事多有未明之处,欲向先生当面请教。”
林如海听皇帝称呼为先生时便起身了,听完皇帝所言,赶紧摇头道:“不敢担圣上如此称呼。老臣自德庆口事起,流落海外,经年难归;如今海内百事齐举,奇技工巧毕出,民生大益,离目数载,沿路行来其人其事几不敢认矣。嘉业如此,中无臣寸功,岂敢称师?惭愧惭愧。”
皇帝笑道:“先生休要过谦,近年虽小有所成,奈何天灾不断**借势……便说那年,若非先生在异国番邦调集米粮救江南于水火,朕便有再多巧技又奈饥民水患何?”
林如海自然又一番逊谢
信王见自家素来冷面黑心的大哥今次屡屡笑得只如春花当风,深觉不可思议,又见两人只顾你来我往的客套白活,忍不住插话道:“林大人,你当日可吓坏了我们了,都说那大火连海水都烧开了去,只当你也……倒没想到你还真是个有福的。你说这许多年都流落海外,到底都去了哪里了?”
林如海道:“下官当日被一商船所救,待醒来已是月余之后,只言语不通,又不知身在何处,只好跟了那行商船只沿路行去。细算来恐怕走了十数个国家不止,倒是很见识了一番海外风土,其中惊诧古怪之事甚多,往后王爷有闲时,下官倒可说上两件给王爷解闷。”
信王听了大感兴趣,当时就想细问,一抬眼见他哥神色,嘿嘿干笑两声道:“好,好,那我得闲了找你去。”
皇帝咳嗽一声,问起正事来:“先生所言,此次南方兵祸,中有番国手笔……”
林如海点头正色道:“臣正欲向圣上细说此事。便如圣上所知,自海运贸易渐盛,南方诸多临海小镇,数年间已聚集十数万乃至数十万人口,成一地重镇。此番既无天灾,亦无苛捐酷吏,且趁先帝大行之时,忽然多地同时起事,臣于海外闻讯已十分讶异。
又因近许年来,臣于南方诸番国内游历日久,颇结交了些人,当中不乏深通海运海商事者。一日小聚时,便说起南方民乱,其中有一惯与西方洋商往来贸易之商叟,语臣曰:‘所谓民乱,恐其乱者非民而是商’。又将近日域中种种异动说与臣知。
臣心疑惑,特亲往几处番国港口要镇打探,方得了所上书中言及诸事,已可明证所谓民乱,实乃西方几国洋商挑动愚民闹事。欲借此机,将南方数镇握于手中,以此限我海上之路,继而限我商贸,以谋夺我朝远洋商队之巨利。”
皇帝一时没反应过来,皱了眉道:“朕便是于此事不明,一介商贾,如何敢起这等心思!”
林如海叹一声道:“臣初时远游西洋诸国,亦觉不可思议。其民生甚为穷困,曰贵族者亦无贵可言。只全境上下,一力唯利是图令人骇目。圣上方惊商贾之厚颜大胆,岂不知西洋国中,若可得利,则国王能与盗者为谋;杀人越货之海盗贼首获爵无数,国王女帝亲予授勋,皇家入股群盗之业,且以此为常。
群盗并起,于海上诸国贸易时,可易则易之,不可易则强抢之,甚或先易后乔装劫掠者亦不少见。礼义廉耻全然不知,其所信奉之宗教中,罪行豁免可以财货赎买免罪券,也实在令人喷饭。全无教化,唯尚暴力,以强权武力代道理信义,只有利可图,虽祖宗亦可卖,虽天险亦敢闯,其心甚凶其颜极厚其胆极壮。
如今海运渐盛,商盗西来,皆闻东方之富庶,无不垂涎。此番民乱不过试探耳,其后各样暗战明抢恐愈演愈烈,圣上不可不防。”
信王都听傻了,皇帝也觉瞠目。神州千年信奉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虽有一时应变之策,也必不敢长恃外道,且虽历代帝王,有为不当者亦为史笔所录,千古万民指点,是非之分自在人心。却没想到这世上还有这样奇葩之地,这哪里是国君?不是一帮子强盗头子?还真不晓得同这样一群人该怎么打交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