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八、袁氏三子(2 / 2)
“有,袁绍卧床不起,现在的大小事务由小儿子袁尚代理,据不是十分可靠的消息称,袁绍欲立这个袁尚为子嗣”。
“。。。。。。。。”。
“。。。。。。。。”。
曹操心中对刘备还是不放心,这刘大耳太能装了,不但将关羽的心牢牢的拴在他的身上,而且刘备那礼贤下士的形象,也让曹操觉得很不安。
曹操心中很不安,于是又召集自己阵营中的谋士前来商量一番。
曹操将自己的担心和自己得到情报跟大家说了一边,郭嘉在听了曹操的话语后,想了想后,说道:“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我们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
“嗯?”,曹操不解的看向郭嘉,“什么意思”,什么废长立幼啊,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啊。
郭嘉对着曹操翻了翻眼睛,然后说道,“主公一下如何啊”。
“哦~~~很好”,曹操顿时明白了郭嘉的意思了。
。。。。。。
。。。。。。
之后几天,冀州城中就传出了一些真真假假的事情了,什么袁绍病重,刘夫人慌救入卧内,病势渐危,刘夫人急请审配、逢纪,直至袁绍榻前,商议后事。袁绍但以手指而不能言。刘夫人说道:“袁尚可继后嗣否?”袁绍点头,审配便就榻前写了遗嘱。
。。。。。。
。。。。。。
第二天,曹操便命贾诩为太守,守黎阳;曹洪引兵守官渡。曹操自己引大军向荆州进兵。
袁谭、袁尚听到曹军自退后,遂相庆贺,袁熙、高干各自辞去,袁谭与郭图、辛评议说道:“我为长子,反不能承父业;尚乃继母所生,反承大爵:心实不甘。”
郭图说道,“这都是街坊之间的流言蜚语,还当不真啊”。
袁谭说道,“这绝非空穴来风,我父亲喜欢袁尚这事也不是秘密,这种事情真的会有的,再说了,父亲病倒之时,袁尚和我那后母都在身旁,这写下遗书,也不是不可能啊”。
郭图想了想后,说道:“嗯,也有可能,我们不得不防啊”
袁谭看着郭图说道,“怎么防备”。
郭图想了想,而后说道,“主公可勒兵城外,只做请显甫、审配饮酒,伏刀斧手杀之,大事定矣。”谭从其言。
袁尚这边呢,也听到了街坊之间的传言,袁尚和刘氏都很高兴,街坊这么传,真的是很好,这为之后袁尚成为领袖营造氛围,这里母子俩光想着好处了,却忘记了里面的危害。
。。。。。。
。。。。。。
一日,袁谭想找袁尚谈些事情,顺便探探袁尚的口风,看街坊里的谣传是不是真的,但是袁尚很敏感,这个敏感的时候,自己的大哥袁谭邀请自己去他,他就觉得有些猫腻,于是袁尚与审配商议。
审配说道:“此必郭图之计也。主公若往,必遭奸计;不如乘势攻之。”袁尚依言,便披挂上马,引兵五万出城。
袁谭见袁尚引军来,情知事泄,亦即披挂上马,与袁尚交锋。袁尚见袁谭大骂。而袁谭亦对骂起来,二人亲自交锋,最后袁谭大败。
袁尚亲冒矢石,冲突掩杀,袁谭引败军奔平原,袁尚收兵还。袁谭与郭图再议进兵,令岑璧为将,领兵前来。袁尚自引兵出冀州。两阵对圆,旗鼓相望。璧出骂阵;尚欲自战,大将吕旷,拍马舞刀,来战岑璧。二将战无数合,旷斩岑璧于马下。袁谭兵又败,再奔平原。审配劝袁尚进兵,追至平原。
袁谭抵挡不住,退入平原,坚守不出。袁尚三面围城攻打。袁谭与郭图计议。郭图说道:“今城中粮少,彼军方锐,势不相敌。愚意可遣人投降曹操,使曹操将兵攻冀州,袁尚必还救。将军引兵夹击之,袁尚可擒矣。若曹操击破袁尚军,我因而敛其军实以拒曹操。曹操军远来,粮食不继,必自退去。我可以仍据冀州,以图进取也。”
袁谭想了想觉得可以,“让袁尚和曹操狗咬狗,自己先隔岸观火,等他们将累兵乏之际,自己在进攻,正好坐收渔翁之利”。
袁谭想了想后,然后点了点头说道:“何人可为使?”郭图说道:“辛评之弟辛毗,字佐治,见为平原令。此人乃能言之士,可命为使。”
袁谭即召辛毗,毗欣然而至。谭修书付毗,使三千军送毗出境。毗星夜赍书往见曹操。
。。。。。。。
。。。。。。。
曹操的大军浩浩荡荡的向荆州进发,刘表早早的就知道曹操的动向,于是刘表又和袁绍一样,准备让刘备去当炮灰了。
刘备知道,但是没有办法,虽让自己现在是寄人篱下啊,刘备不得已便率领自己的军队去堵截曹操。
刘备军分三队:云长屯兵于东南角上,张飞屯兵于西南角上,刘备刘玄德与赵云于正南立寨。曹操兵至,刘备刘玄德鼓噪而出。曹操布成阵势,叫刘玄德打话。刘玄德出马于门旗下。曹操以鞭指骂道:“我待你为上宾,你何背义忘恩?”
刘备刘玄德曰:“你托名汉相,实为国贼!我乃汉室宗亲,岂能和你同流合污!”
曹操一听大怒,便教许褚出战,刘备刘玄德背后赵云挺枪出马。二将相交三十合,不分胜负。
忽然喊声大震,东南角上,云长冲突而来;西南角上,张飞引军冲突而来。三处一齐掩杀。曹军远来疲困,不能抵当,大败而走,刘备刘玄德得胜回营。
次日,又使赵云搦战。曹操兵旬日不出。刘玄德再使张飞搦战,曹操兵亦不出。刘备刘玄德愈疑。
这时,有传令兵来报,粮草被曹军围住,刘备刘玄德急令张飞去救。忽又报夏侯惇引军抄背后來夹击刘备,刘备刘玄德大惊曰:“若如此,我前后受敌,无所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