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麦熟(2 / 2)
众人转头去看,说话的却是刘世泽。上次邓舍召集军议,议论是否该援救上都的时候,杨行健与刘世泽、刘世民兄弟,一个支持,两个反对,他们就已经有过一次针锋相对的辩论。这一回,又是意见不一。
杨行健问道:“刘大人何出此言?辽西远在数百里外,沈阳近在咫尺,为何沈阳之患反不及辽西?吾也愚痴,愿闻其详。”
“纳哈出,三败之将,早已胆丧气落,数万军马而今只余数千。我海东雄师十万,若要灭他,如反掌观纹耳,不费吹灰之力。而辽西世家宝,他虽才有惠和之败,但是大宁比邻腹里,大都等地对他的支援源源不绝,我军若置之不理,任其充实,岂不养虎为患么?
“沈阳之地,不过一城。辽西之地,方圆数百里。谁的威胁会更大,一目了然。且沈阳与我新立和约,盟约不及旬月,我海东怎能即幡然生变?不合诚信之道。故此,吾以为沈阳之患不及辽西之患。”
“哈哈!刘大人之言,可笑可笑。”
“有何可笑之处?”
杨行健却不理他,径向邓舍行了一礼,说道:“臣只听说过,先易后难,先弱后强。未尝有闻反而舍易就难,击强避弱的。昔人亦有言,刻足以适屦。按照鞋的大小来削自己的脚,主次颠倒、不分轻重。刘大人所言者,便是如此。”
邓舍高踞王座,听他们激烈辩论。
若非他对杨行健、刘家兄弟的底细一清二楚,简直要怀疑他们是否曾有宿怨了。不止这两次军议,几乎每一回的议事,他们的意见总不相和,总要争吵不休。杨行健说东,刘家兄弟就非要说西,而且还不是随口乱说,彼此都有各自的道理。两方又都是读书人,引经据典,言辞犀利。嘲弄挖苦,火药味极浓。
杨行健一个“刻足适屦”,把刘世泽气的满面通红。他兄弟刘世民同仇敌忾,应声而道:“刻足适屦,总胜过屦贱踊贵。杨大人先取沈阳的高论与自断我海东之足有何不同?人走路,需得有两条腿。辽东、高丽即为我海东之两腿也。不灭辽西,则辽东不平。辽东不彻底平定,我海东即少了一条腿,踉跄走路,何能行远?”
他伏地,向邓舍说道:“沈阳,皮肤之癣;辽西,我之大患。若先定辽西,则我进可逼大都,退可守惠和,进退自若。
“若先定沈阳,洪公尝有言曰:是我自居群狼之前也。沈阳以北,尽皆蒙古部落,我军不占沈阳,他们自以为有沈阳的缓冲,一盘散沙。我军若占了沈阳,除去激他们团结一致对外,别无丝毫的好处。后患无穷。
“臣之见如此,如何决断,唯请主公定夺。”
杨行健大摇其头,道:“否也,否也。沈阳以北的蒙古部落,壮丁早被纳哈出征用一空,剩下些老弱病残,我有何惧?辽西则不然。诚如刘大人所言,得辽西,我军便可进逼大都。然而,进逼大都容易,退守惠和怕就难了。”
“为何?”
“数月前,有一次军议,也曾稍微谈及辽西的形势。吾记得姚公当时曾有言道,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适才陈大人也言道刘太保三路北伐失利之事。当其时也,汴梁最盛,三路北伐,军马何止十万?耀武扬威,其势汹汹,投鞭黄河,为之断流,最终却竟然失利。缘其何也?无它,‘木秀于林’之故也。
“设若我军攻占辽西,南下大都,旬日可至。则我立成鞑子的头等大敌。设若李察罕与孛罗倾军来战,我奈之何?刘大人,请问你计将安出?……,是所以,吾说进逼大都易,退守惠和难。前鉴不远,岂可覆辙?”
他们两方,一个说“洪公言道”,一个讲“姚公言道”。邓舍心中一动,往姚好古脸上看了看。姚好古神色不动,待杨行健、刘世泽的辩论告一段落,徐徐言道:“臣以为,打辽西,不可取。我军方得海东,正该韬光养晦,实不可强作出头之鸟。”
“然则,姚先生是同意打沈阳了?”
“打沈阳,臣以为似乎亦不可取。”
“为何?”
“陈大人刚才提到远交近攻。此诚不二之真理也。但是近攻的方向,却不能放在沈阳。打沈阳的弊处,刘大人讲的很清楚了。尤其刘大人所引述之洪公讲过的那句话,臣非常赞同。我海东绝不能驱走一虎,引来群狼。
“以臣之见,对付沈阳,用不着兴师动众,两个办法就足够了。一方面继续要求他每年贡献,耗其财力;一方面常用游军骚扰之,防其坐大。如此二途,双管齐下,纳哈出纵为猛虎,也不得不老老实实地改做我海东的看门之猫。至于辽西,也可以按照这个办法,一样对付。
“世家宝的实力稍有恢复,我惠和、武平的军马便可以寻其一战。一来借机练兵,二者有沈阳每年的贡献,足可支持辽西作战。不需花费我海东半文一两,达成锻炼新卒之目的。何乐不为?”
打沈阳与打辽西都不行,那么,姚好古看中了哪里呢?
他说出了两个字:“山东。”
正合邓舍之意。
山东富庶、人多,矿产丰富,并且处在腹里的边缘,早为红巾占据。从近期来讲,争夺山东,在蒙元的眼中,不过是红巾的内讧,不会引起他们太大的注意。往远里看,察罕摩拳擦掌,有意山东已久,若被他抢先一步得到山东,就等于关闭了海东出海、进入中原的道路。西有孛罗,南有察罕,海东顿时处在了两路强敌的夹攻之下,其势必危。
要想化解,除了先下手为强之外,别无它策。
陈虎的性格尽管阴戾,为人却不固执。他思忖片刻,承认了姚好古眼光见识的独到,干脆地放弃了打沈阳的想法,改而同意支持。
但是,就有个难题出来了。山东与辽阳,同为宋政权的臣子,无缘无故地,怎么先下手为强?王士诚、田丰肯定不会主动欢迎邓舍去的。所谓名正则言顺,若找不到一个好的理由,实在难以动手。
陈虎道:“李察罕在山西练兵日久,早闻他有攻山东的意图。何不等他动手,然后我军以援助的名义,进入山东?”
邓舍摇了摇头,道:“察罕虽有攻山东之意,但是,他何时为攻,咱不知道。是其一也。他不准备充足,是绝对不会展开攻势的。咱那时去援助,是击其强也。就算获胜,也定然损失惨重。是其二也。
“山东有田丰、王士诚,他们是主,即便到时咱去援助,也只能是客军。海运粮草不便,军队的粮饷给养皆需得仰仗他们,或会受制于人,掌握不了主动。与其如此,不如不去。是其三也。
“故此,如果等到察罕展开攻势,咱再下手的话,为时晚矣。”
邓舍琢磨这个事儿,想了很多天了。各方面面面俱到。群臣诸人皆点头称是,深以为然。
杨行健沉吟道:“此时若入山东,察罕准备未妥当,措手不及,是我之一利。田丰、王士诚彼此不服,互相攻伐,是我之二利。辽东麦熟将即,军粮充足;军队休养两月,皆有战意,是我之三利。有此三利,必可获胜。唯一可忧,不管察罕准备妥当与否,我海东都不可不防。唯一可虑,……,该找个什么借口,插足山东呢?”
是呀,该找个什么借口插足山东呢?邓舍可是才受了燕王的封号,转过脸就去打自己人,算怎么回事?
群臣默然,皆陷入思考。该找个什么借口呢?
姚好古微微一笑,道:“臣有一策。”
——
1,仿江南行省朱元璋例,在辽阳、平壤、王京等地置行中书分省,以便于地方治理。
龙凤四年,朱元璋置中书分省于杭州。中书分省实际上就是行中书分省。十二年(1366年),罢分省,置江浙等处行中书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