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53(1 / 2)
学校另外的那个问题,从常先生遇刺开始,就现出了端倪。
不,这个问题不能完全归咎给这件事。
毕竟当时学校的老师,除了春妮这个编外体育老师,有一个算一个,或多或少都参与到了其中。
春妮如今驻扎在码头,因缘际会结识各方人物,耳目愈发灵便。
早在学校筹划盖房子前,她隐约听到过消息,倭国人对包括常先生在内的海城教育界人士异常恼火。只是吴江大学原本就是外国人办的学校,倭国人碍于常先生和吴江大学现在被英国人护得密不透风,又处在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好下手,只好在其他方面使力。
张鹤年先生的遇刺是其一,张先生遇刺没有两天,他在华界开设的两处难民技术学校以窝藏抗倭分子的名义被迫关张。据说当时76号大张旗鼓地冲进学校,打杀学生和教职工,抓走包括学校校长和老师在内的好几人回那魔窟,这几人至今还身陷其中,不知生死。
同月,女子救亡组织的一名领导人在海城的一处夜校教书时遇刺身亡。
照此思路,随着倭国人对海城的掌控日深,他们即使会容忍报童学校的存在,也不可能放任学校将其发展成为抗倭宣传阵地。
毕竟,随着海城重开水运,租界方同时失去了租界以北苏河的控制权,还有,以76号为中心的城西越界筑路地区也渐渐落入倭国人手中。
租界东南两方管辖权落在奉倭国为主的维新政府手中,倭国人的合围之势即将形成,租界即将成为名符其实的孤岛。
倭国人步步紧逼,很难说为了安抚倭国人,这些西方人会妥协到什么地步。
这其中报童学校失去三名校董,背后没有其他靠山,是最可能最先被牺牲掉的地方。
既然早知倭国人迟早会将屠刀举到学校身上,他们不能坐以待毙。
为此,方校长丢下诸多事务,亲自去见过常先生和张先生两位校董,回来时宣布了一个消息。
江浦报童小学要改名了。
两位先生都说,校长和教员们对学校付出颇多,这所学校是所有老师们的结晶,将取名权让给了他们。再者,倭国人已经盯上他们,学校不仅不宜跟他们再扯上关系,更应该尽早去掉他们的烙印。
方校长跟老师们开会时,红着眼睛道:“两位先生不计名利,一心为学校,为学生,为我们这些教职工着想。我们如今迫于形势易名,但不能忘记先生对学校的贡献,和对我们的期许,大家明白吗?”
老师们站起来,齐声应是:“请校长,请先生们放心。”
春妮惊讶地发现,方校长这样说时,学校的几个旧人没有异议不说,就连新来的两位老师也神态肃穆,深以为然。
不管怎么说,经历了这些事,学校上下还能保持一心,这很难得。
春妮对接下来同学校,同这些人一起度过难关,有了更多的信心。
老师们表完态,接着是投票表决新校名。
方校长重点强调,新校名不能跟“报童”“难民”“救亡”等字眼扯上关系,最好类似“振兴”“振华”的字眼也要避免。
最后,经过集体表决,王老师建议的“江浦基础技能学校”这个平平无奇的名字获得了全票通过。
工部局更名手续办下来,正式更换新校名的那天,方校长没有通知大家。
在学校的所有老师不约而同聚集到了学校门口,大家仰起头,默默看着报童小学江浦校区从学校大门的牌匾上撤下,又默默注视着“江浦基础技能学校”这几个字锲入牌匾。
在铁锤单调的敲击声中,所有人什么话都没说,又仿佛什么话都说了。
学校的这次变化,不止带来的是名字的更改。
因为更名后的学校更侧重于职业技能培训类的学校,原本不再适合招收小学生,但春妮提了个建议,说可以灵活变动一下,将学校分为三个部分,一个初级班,一个中级班,一个高级班。
初级班只教授识字算数,招收的学生年龄不限,中级班在通过考核之后,加设绘图,美术等课程,高级班目前就只是教授木工手艺。
说穿了,目前学校所有的职业技能学习都是为了玩具厂设置的。
所有的学生既可以单独报一个班,也可以在初级中级和高级任意择选两到三个班同时报名,但报名中高级班的学生必须通过初级班考试。
这样变化的目的只有一个:在合规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招收那些失学儿童。
这是学校创办的初衷,哪怕名字变了,这个初衷也绝不能改变。
学校初级班的学制仿照当今年代通行的小学学制,略作了改变,最高有四个学年。但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一般在初级班学过两年,或者知识累积达到二年级的,年龄稍大的学生也可以报名中级班和高级班。
当然制度是制度,学校在草创阶段,只设立了框架,实际操作还需要更灵活的变化。
像是春妮,她现在带的木工班学徒们在学校学习了统共不到半年,只是他们年龄太大,需要迫切寻个工作立身。因此,只要是年龄合适,手略稳些,刨出的木头能看一些的学生,都被调去了高级班。
虽然情势变化不得不如此,方校长还是专门向这些学生们训了话,要求他们边学木工,边学认字,要是有一样不合格,毕业后不能进入玩具厂工作。
是的,学校已经通过了决定,学生们毕业后将会优先录取进入玩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