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量才为用(1 / 2)
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第一百五十九章 量才为用
裴承毅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吗?
了解裴承毅的人中,没有一个人会把“小肚鸡肠”与裴承毅扯上关系。如果裴承毅果真是罗少鹏眼中那种睚眦必报的小人,他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得到项铤辉的重用,王元庆的赏识吗?
站在裴承毅的高度上,他也没有必要与一个少将军长斤斤计较。
当然,罗少鹏担心的事情,裴承毅也同样担心。
作为共和国军队最有影响力,也是进入共和国决策层的两位将军之一,裴承毅早就知道元首在准备第三次军事改革。因为项铤辉直接协助元首制定军事改革计划,所以他对军事改革更有发言权。用项铤辉告诉裴承毅的话来说,不管蛮度战争打成什么样,共和国军队的表现如何,军事改革肯定会在战争结束之后开始,绝对不会留给下一任国家元首。因为元首还没有公布军事改革,所以项铤辉没有多说。实际上,也不需要多说什么,这句话足以让裴承毅看清未来。
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一样,任何改革都是在压力、在危机意识的推动下进行的。
要让军队支持军事改革,首先就得提出具有足够说服力的理由。
纪佑国推行第一次军事改革的时候,提出的理由是共和国军队在第四次蛮巴战争与东海战争中暴露出的严重问题。赵润东推行第二次军事改革的时候,提出的理由是吸取半岛战争的经验教训为口木战争做准备。王元庆要推行第三次军事改革,同样得提出能够让军队产生强烈危机意识的理由。
毫无疑问,蛮度战争足以为王元庆提供充足的理由。
军队打得好,证明共和国的军事实力足够强大,而且在今后数十年内与蛮度这样的“战略级”对手交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没有任何理由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军事力量,裁军不但能够留住真正的人才、提高军人待遇,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人才,还能将更多的国力用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上,提高综合国力。只有综合国力得到全面增强,才能为军队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让军队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从而建设一支更加强大的军队。从长远看,裁军不会削弱共和国的军事力量,反而会增强共和国的军事力量。这一理由,足够让项铤辉、裴承毅这样的军队掌权将领,以及绝大部分拥有长远目光的将军与高级军官支持军事改革。得到军队上层的支持,军事改革就不会有多大阻力。
军队打得差,那就更有理由进行军事改革了。要知道,前两次军事改革,都与军队在战争中暴露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到时候,王元庆随便找个理由,以共和国的国防安全受到威胁为由发起军事改革,别说军队上层,就连普通士兵与绝大部分公民都会全力支持军事改革。只要军事改革开始,到底怎么改,就由政府说了算。
当然,项铤辉这番话还告诉裴承毅,下一任国家元首很有可能是顾卫民。
没人否认王元庆锐意改革的积极性,问题是,王元庆将在2037年离任,就算他的能力非常突出,也不可能在任期内完成军事改革。当年,纪佑国推行的第一次军事改革由赵润东收尾,而赵润东推行的第二次军事改革由王元庆收尾,那么王元庆推行的第三次军事改革肯定得让下一任元首收尾。有能力接过接力棒、完成第三次军事改革的肯定不是颜靖宇,更不可能是叶致胜,只能是顾卫民。
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王元庆没有在第二届任期内任命副元首的用意了。
担任全体代表大会委员长的顾卫民本来就是国家二号领导人,添个副元首的头衔,简直就是画蛇添足。
当然,裴承毅并不关心谁来接班,反正谁上去都得照着王元庆的路线走下去。
他关心的还是第三次军事改革到底会有多大规模,或者说会有多么深入。
如果从军事制度的角度看,纪佑国与赵润东推行的军事改革都没有触及根本问题,以两人推行军事改革的动机来看,也没有可能改变基本军事制度,也就是军区制。王元庆推行第三次军事改革动机肯定不是针对短期目标,即现实威胁,而是从长远角度,为共和国建立一套更加有效的军事制度。换句话说,第三次军事改革将像政治改革那样,从根本上改变共和国的军事体制。
真要走到这一步,第三次军事改革肯定非同寻常。
阻力不必多说,任何改革都有阻力,政治改革足以证明,王元庆推进改革的动力肯定比阻挠改革的阻力大得多。
关键问题是,军事改革能否更加有效的维护国家利益。
当然,对身处前线指挥部的裴承毅来说,他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也不应该去考虑这个问题。
打好这场战争,才是裴承毅的首要任务。
对24军的任务安排,体现出了裴承毅灵活应用军事力量的高明手段。
东线战场上的几个野战军中,除了一直在蛮度东北地区“出来打酱油”的27军,以及多次被“喊回家吃饭”的39军,就数24军最轻松。不可否认,突破宋河防线的战斗让24军吃够了苦头,但是其他野战军哪个没有吃过苦头。打到这个时候,3个空降军基本丧失战斗力,77军与54军需要全面休整与补充,21军在战场上跑了几个来回,38军损失也不小,就连36军与37军都在南面进攻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大家都有苦衷,但是没有哪个军像24军那样以问题为借口,不肯上场卖力。
裴承毅心里很清楚,不是罗少鹏不肯卖力,而是觉得24军没有得到重视。
提高24军战斗积极性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把24军当成主力。
按照袁晨皓最初的想法,让24军与27军轮番打头阵,像36军与37军在孟加拉湾沿岸地区那样,轮流进攻,让2个军都能得到喘息的机会。裴承毅直接否决了这套方案,决定让24军与27军分阶段参加战斗。
24军的战斗力不用怀疑,能够作为共和国3支主力战略反应军,24军有足够的本钱。
关键就是,24军能不能在战场上正常发挥。
用对了办法,裴承毅的担心就是多余的。
9月7日清晨,24军开始攻打蛮多尔。
大约持续了1个小时的炮火准备结束后,24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上发起进攻,因为部署在北面的第243机械化步兵旅需要对付来自乌贾因方向上的威胁,所以没有参与攻打蛮多尔的作战行动。
地面进攻引开蛮军的注意力之后,罗少鹏利用陆航的垂直起降运输机,将一支由侦察兵组成的精锐突击部队投入市中心,一举攻占了蛮军指挥部。
战斗只打了不到3个小时,蛮多尔守军指挥官就下令缴械投降。
消息发到前线指挥部的时候,连裴承毅都有点惊讶。
虽然蛮多尔的防御远远比不上博帕尔,根本没有博帕尔那样的,由坑道网络连接起来的地下防御工事,24军在战斗中占了不少便宜,但是不能因此否认24军的突击能力,至少不能否认罗少鹏指挥战斗的能力。
如果让凌云霄去指挥这场战斗,肯定会打得更加血腥。
毫无疑问,罗少鹏是一个懂得用头脑作战的军长,不是一个凭力气蛮干的军长。
12点不到,也就是蛮多尔的战斗结束还不到1个小时,罗少鹏就把收容战俘的工作交给了留下来断后的第243机械化步兵旅,同时让该旅继续应付乌贾因方向上的蛮军,他则率领2个战斗旅全速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