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三章 攻北海(2 / 2)
比如,新汉军的投石机、床弩等等步军必须配备的家伙,公孙度军就算是有也不多。
所以,当他杀到了北海城之后,也只能先在北海城外安营扎寨,对北海城形成了压迫之势,与北海城的袁尚军形成对持之局。
只不过,在没有出兵之前,新汉朝早就对这样的情况有所预计。所以。攻击北海城,其实并非就仅仅只是公孙度的任务。
在冀州的军马,因为曹操在黄河南岸的防备太过森严,没有太好的机会让太史慈挥军渡河。
嗯。自古自今,以长江、黄河天险为界,许多的战争战役当中。无论是谁,哪一方。其实对于渡河作战都会非常的谨慎,没有绝对的把握。没有对情况完全掌握,一般都不敢轻易的挥军渡河作战。
这个,还真的不是说笑的。别看新汉军打了那么多的胜仗,并且,每打一场仗。新汉军自身的军马伤亡都不算太大。可是,要知道,新汉军的每一次战斗,基本都是在有着很大把握的情况之下,才会开战,否则,宁愿不打,也不会轻易的冒险。
想想,如果现在,新汉军太过随便,太过轻易的就渡过黄河,待过了黄河,到了黄河的南岸之后,万一难以打开局面,反而受制于曹军,遭受到曹军的伏击,又或是大军的围攻,新汉军就算是再强悍,恐怕也得要全军覆灭。
就好比在江都,刘繇所部的新汉军与曲阿的新汉军,一旦渡江作战不利,被杀得大败,想要逃回来,那个时候,根本就会有时间给你从容撤退。
太史慈所部的新汉军,算是老牌的新汉军了,这些将士,追随太史慈征战多年,一旦有什么的损失,那才是对新汉军的真正打击。因此,没有十足的把握,太史慈也不敢轻易的挥军渡河。
有些事可不是说笑的,一旦遭到了埋伏,哪怕是新汉军,也一样会打败仗,一样回天无力。
新汉军的每一场胜仗,除了将士用命之外,还得要作为主将的统领,设计好每一场仗如何打,每一场战争,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要谨慎。
这段时间,太史慈几乎巡视了黄河南岸数百里,每一个可以渡河的黄河渡口,太史慈都认真的观察过,甚至,还亲自潜过去视察,发现曹军将黄河南岸守得毫无破绽,根本没有机会让他有机可乘。因此,在荆州与江东的新汉军势如破竹,夺取了一个又一个有胜利的时候,太史慈的冀州军马依然还处于一种整军待发的状态当中,一直都没有正式渡河作战。
不过,现在,公孙瓒已经打开了一个缺口,从黄河口的东陵杀过了黄河,并且大军即将向泰山进军,如果能够与泰山之王臧霸达成协议,那么新汉军很快就可以直接杀向济南,攻击曹操这一座重镇。
这个时候,公孙度的辽东新汉军,也基本夺取了山东半岛的整个地盘,其军马已经杀到了北海城下。
公孙度向公孙瓒请援,想请公孙瓒一起杀到北海,两军合攻北海城。
不过,公孙瓒考虑到自己的军马,与公孙度的辽东军差不多,更善于骑军的野外作战,对于攻城战,并不太擅长。因此,公孙瓒没有马上发兵北海城,而是另外向太史慈请援。
太史慈本来就是山东东莱人,在他没有渡河向曹操开战的情况之下,请他返回山东来作战,似乎更好一些。何况,太史慈的军马,更善于攻夺掠地。
其实,就算没有公孙度、公孙瓒的请求,太史慈都准备先率一军前往青州,与公孙瓒一起向济南发起进攻。以便打开黄河防线的缺口,好让自己留在黄河北面的新汉军能够更快速的杀过来。
收到了两将的请援,也正合太史慈之意,他马上调动自己的军马,调动了十万人马,带上攻城辎重,直扑北海。
在新汉朝已经控制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会有什么的威胁,大军的调动,就只需要新汉军的将士走动便可,所以,调动军马非常的迅速。
不用几天,太史慈便率十万大军到了北海城前。
袁尚的军马,其实也不是太多,随便一起逃到青州来的军马,不过是十万左右,然后,原来留在青州镇守的军马有数万,这段时间的发展,也发展了数万的袁军。不过,与新汉军在山东地区的交战,又损失了一部份军马,所以,在北海的袁尚军,约还有十五万左右的袁军。
公孙度与太史慈的军马一起,便有了二十万的大军,一起合攻北海城。
如果说,历史上审配守邺城,曹操数月都攻不下来,最后还是审配部下的军将背叛了审配才被曹操攻下。那么现在,审配守北海,怎么说也能守得一段时间吧?哪怕北海城不及邺城那么雄伟,城池也没有那么大,少说,守上一两个月也没有问题吧?
那个,其实不然。
历史上的曹操,他没有现在新汉军所拥有的一切攻坚器械,哪怕会有一些,可是,却也不够新汉军现在的攻城器械那么的精锐。
反正,新汉军攻城,已经不再是古时候的那种常规的攻城战,极少有强行登城攻战的。而是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优势长处,直接就打得守城方根本就没有半点还手之力。
新汉军攻城,也不是一次半次了。哪一次不是完全压着守城方来打的?
或者也可以说,在这个古时代,新汉军所拥有的攻城器械,不敢说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但是,总的来说,的确是因为科技的原因,已经在本质上已经超前了。起码,已经改良了,让所有攻城器械所产生的效果,要比那种原始的器械强上太多。
所以,当太史慈率军来到的时候,公孙度的军马,已经肃清了北海城的外围防守工事。太史慈直接在北海城下,摆开了阵势,直接向北海城发起压迫性的攻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