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科威特危机(2 / 2)
不过,在逼迫大英帝国让出科威特这件事上,李卫国不会太着急。理藩院通过外交渠道向大英帝国施加政治压力,兵部派遣海陆军靠近科威特,在军事上进行配合。
按照总参谋部的计划,最终会在甲午战争爆发后,如果协约国集团跟同盟国全面开战,则中华帝国神策军立即对科威特发动攻势,夺取科威特,彻底控制波斯湾。
虽然这样并不能确保中东原油抵达中华帝国的海上航线安全,毕竟中间还隔着印度,大英帝国的印度洋舰队是个巨大的威胁,但却可以切断大英帝国的原油供应。
此时,大英帝国还没有发现北海油田。
当然,大英帝国就算想发现也不可能,因为李卫国根本不允许大英帝国找到北海油田,逼着大英帝国从中东进口原油。只要大英帝国从中东进口原油,哪怕去更远的美利坚进口原油,都将面临海上补给线的安全问题,中华帝国海军可以找到机会发动破交战,给大英帝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因此,李卫国一直命令中华帝国海军经常性在大英帝国的家门口北海进行“自由巡航”,同时还有潜艇部队在北海秘密活动。
这样一来,大英帝国的北海地区危机重重,英政府被迫限制国内的原油公司去北海寻找石油,自然就不可能发现北海大型油田了。
受影响的还有法兰西,这也是一个石油缺乏国家,也需要从波斯湾进口。一旦中华帝国夺取科威特控制波斯湾,法兰西也同样受到巨大的影响。
当然,历史上的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都受到石油匮乏的严重影响,德意志帝国甚至被迫取消战舰的燃油锅炉,一直使用烧煤锅炉,都是因为石油进口被切断。
但这一世,李卫国却干预了中东原油市场,德意志帝国在获得中华帝国这个强有力的盟友后,全力支持中华帝国控制中东原油基地,一方面切断大英帝国原油供应,另一方面确保德意志帝国的原油供应。
这一世,英德两国的石油战略态势注定要被逆转。
唯一的变数便是美利坚,历史上的美利坚会在一战后期参战,国力消耗最小。但这一世,美利坚会第一时间参战,英法即便没有了中东石油供应,还有美利坚的石油支持。
所以,科威特问题,并非大英帝国的死穴,还有回转余地。
正因为有回旋余地,所以大英帝国在科威特问题上不至于立即跟中华帝国死磕到底。但若要大英帝国放弃科威特,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终有可能需要战争方式来解决。
这一次,不再是威廉和索尔的联合政府,他们可以奉行对华不抵抗政策,处处忍让。但如今的首相是罗斯,他是强硬的鹰派领袖,对大英帝国国民做出过承诺,要把大英帝国失去的东西全部夺回来,要重新恢复大英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因此,罗斯最终不可能让出科威特,至少不会再用不抵抗政策了,哪怕只是做做样子,也要干一仗的。
罗斯不想跟中华帝国开战,又不能放弃科威特,所以他非常纠结,尽可能的跟中华帝国进行谈判,希望能够和平解决科威特问题。
这正中李卫国的下怀,他就需要罗斯这样的态度,双方可以在剑拔弩张中慢慢谈判。剑拔弩张可以吸引全世界的关注,吸引协约国集团的神经,慢慢谈判则确保不断拖延时间,直到中华帝国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为止。
因为一旦战争打响,就不需要在谈判了。
科威特的局势,表面上让全世界各国人民的神经高度紧绷,就怕中华帝国和大英帝国打起来,引爆世界大战。
暗地里,在全世界注意力都集中到科威特时,中华帝国却在积极扩军备战。
首先就是战争爆发后的国家工业,将迅速从民用工业转入军工。
战争,打得的是工业资源,谁的工业能力最强,工业原料最多,谁就会在战争立于不败之地。
中华帝国的工业本就是全世界最强,规模最大,若是单打独斗,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上拼得过中华帝国,哪怕就是美利坚也不能,落后中华帝国一大截。
其次就是人力资源,中华帝国是义务兵役制,4.5亿人口的庞大基数,最多可以动员4500万(十分之一)大军。
而相比之下,协约国阵营人口最多的国家是沙俄帝国,人口1.45亿,目前常备军135万人,最大可动员兵力不超过1350万人(十分之一)。
而协约国最强大的美利坚,目前人口只有8000万,常备军队50万人,战争期间最大动员不超过800万人。
除了人口上中华帝国占绝对优势之外,在军事化理念上,中华帝国藏兵于民,每年军队都会换血,老兵退役,新兵服役,尤其是校园军训,学生毕业前必须服兵役,这使得中华帝国的兵源质量远高于其他国家。
一旦战争爆发,中华帝国将有大量退役的军官和老兵们被秘密召回,重新拿起武器服役,学生兵经过巴尔干战争的大练兵,既有知识,又拥有了实战能力,一旦参战,将更加恐怖。
总之,协约国还在梦想着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而中华帝国却在暗中积极备战了。
以有心算无心,中华帝国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了。
至于能不能打赢世界大战,这当中还有很多变数,但中华帝国的胜率,无疑是最高的。(未完待续。)